抱鼓石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物件,在古代宅门中最为常见,数千年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宅门文化,而抱鼓石成为了宅门的一种标志,能够彰显宅门文化。 关于抱鼓石的起源,要追溯到汉代,在四合院形成的早期,门户建筑中就已经使用门枕石,古时没有铰链、合页等构件稳固及平衡门框,门枕石上凿有轴槽,可安放门扇,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;后来随着宅门的扩大,显露于门槛外的部分(门枕石的头部)越做越高,多被打磨成或方或圆形状,并雕刻线条,抱鼓石即是对门枕石大事雕饰的产物,承托大门的作用渐渐被弱化。
抱鼓石是指在宅门入口处,外形像圆鼓的石材构件,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,故此得名。石雕抱鼓又俗称石鼓、门鼓、石镜等等,石雕抱鼓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比较常见,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宅门前,例如:北京四合院等等,在传统牌楼建筑,例如牌坊、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,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,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。 石雕抱鼓体现了我国传统民宅的富贵,是体现富贵的一种符号,最能够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。石雕抱鼓的种类不同,大致上可以分为: 螺蚌 和 如意 两种形态。。